新中国成立之后,为了建设现代化、正规化的军队,我国决定在全军实施军衔制。在全军实施军衔制,当时我军可是有几百万人正规配资公司官网,这无疑是个巨大的工程。
毛主席将这个工作交给了罗荣桓,罗帅深感任务重大。但在工作人员的齐心协力之下,罗帅终于将授衔名单交上去了。
为了能更好地完成授衔工作,工作人员们制定了完整的评衔流程,综合了每个人各时期的贡献。然而名单上交毛主席之后,毛主席却皱了眉。
随后他更是生气地让人将罗荣桓叫过来,要仔细问问这究竟是什么事……
重任在身
罗帅被称为政工元帅,他的政工工作在我军可是数一数二的。他备受毛主席信任,曾经长期跟在毛主席身边,受到毛主席的思想熏陶。
罗帅是我军少有的大学生,为了救国,他探索了很多道路,最后决定投身革命。秋收起义的时候,他就已经跟在毛主席身边了。
他对毛主席的思想理解得非常透彻,是毛主席在革命路上的好助手。新中国成立之后,他进入中央工作。1950年的时候,军衔制第一次被提出。
在战争年代,我军从来没有一个完整的授衔制度。虽然军队中曾经有少部分人获得过军衔,但那都是非常时行非常事。
其中一次授衔,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,为了更好地和国民党进行抗战合作,因此临时授予了几个将领军衔,还有就是在国共第二次合作中,国民党授予我军将领们的军衔了。
这些军衔都是临时的,并不能真正代表我军将领们的贡献。
在解放战争的时候,我军就是处于没有军衔的状态的。但随着新中国的成立,建设一个现代化、正规化的军队的呼声越来越高。
这时候,实施军衔制就必须提上日程了。而且随着战争的减少,只有实施军衔制,才能更好激发战士们的荣誉感和积极性。
而且随着我国和外国的交流日益增多,没有军衔沟通起来很不方便。所以在50年的时候,朱老总率先提出了大授衔一事。
毛主席对此事很认同,于是将这件事交给了罗帅。接到这个任务之后,罗帅感觉接到了一个烫手山芋,没办法,这个任务绝对事关重大。
然而在这个时候,抗美援朝突然爆发,军衔评定工作不得不暂时停下。当时国内基本上所有的单位都在支援抗美援朝,罗帅身上的工作更重了。
但1952年的时候,彭老总回国述职,请求重启授衔工作。在朝鲜的这两年,他深刻感受到了没有军衔的麻烦。
军衔评定
在抗美援朝的这两年,评衔工作虽然没有正式开始,但罗帅还是和工作人员做了很多事情的。罗帅毕竟是第一次主持评衔工作,规章制度肯定是要先搞清楚的。
关于军衔评定的标准,他最开始就找到了毛主席,想和毛主席商量一下。
那是一个微风和煦的午后,毛主席正在伏案办公,罗帅就是这时候走进了中南海。见到罗帅,毛主席非常高兴,他赶紧询问军衔的进度。
但罗帅脸上露出为难之色,他告诉毛主席,自己现在遇到了困难。在军衔的标准上,自己有点把握不准,不知道应该如何。
听到这个问题,毛主席也皱起了眉头。虽然当时部队已经复员了一百多万人,但部队里还有四百多万人,确实应该制定一个详细的标准。
但毛主席是个善于听取意见的领导,他并没有选择自己制定这个标准,而是问了罗帅的意见。
在来找毛主席之前,罗帅其实已经和工作人员们商量过了,他们对于评衔制度已经给出了框架。毛主席问起来,罗帅就直接将框架拿出来了。
对于罗帅拿出来的这个制度框架,毛主席是非常重视的,同时他也对此有自己的意见。
毛主席认为,这次授衔不能单看个人战功,也要综合这个人的资历和其他贡献。比如说政工方面的军队干部,战功肯定比军事主官要低。
但在军队发展中,他们的地位却不比军事主官低,所以战绩不能作为唯一参考物。除了战绩之外,资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。
但高级将领,必须各方面都综合起来,只有一项厉害是不能算作高级将领的。除了这些之外,毛主席还让罗帅一定要和地域综合起来。
我军能发展到这么大的规模,肯定不是靠一省一市发展起来的,而是靠全国各地的根据地集中起来的。
在这些根据地中,有的根据地时间长,有的根据地时间短。但并不能说时间短的根据地贡献就低,也不能说时间长的根据地贡献就高。
所以在评军衔的时候,还要综合各个根据地的情况,至少每个根据地都要有代表人物。
毛主席生气
听了毛主席的话,罗帅对具体应该怎么评衔有了数。他离开之前,毛主席叮嘱他:“搞评衔,是很大的工作,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。”
毛主席都这么说了,可见罗帅肩膀上的压力是很大的。但他带着工作人员们夜以继日,最终拿出了一套评衔规章制度。
有了规章制度之后,评衔工作就比较容易了。很快,罗帅就将上将名单拟出来了,并在第一时间上交给了毛主席。
毛主席刚拿到名单的时候很高兴,但越看眉头皱得越深。看完名单之后,他将名单拍在桌子上对卫士说:“去,把罗荣桓给我叫过来。”
罗帅的动作很快,他一直在等着主席的反馈。看到主席脸色比较难看,罗帅知道主席这是对上将名单不太满意。
毛主席看到他来了之后,将那份上将名单还给了他,并质问:“为什么上将名单中没有韩先楚,你难道忘了他在海南岛的功劳了吗?”
得知主席是为了韩先楚,罗帅松了一口气。说实话,给韩先楚拟军衔的时候,罗帅自己也非常为难。
韩先楚战功很高,只看战功绝对能评上将,但他在红军时期职位太低了,这是他的一个硬伤。授衔要综合考虑,所以最终罗帅给他拟定了中将军衔。
毛主席摇摇头,还是认为中将和韩先楚不匹配。而且韩先楚在红军时期职位虽然低,但他的资历却和上将们是一样的。
他在红军时期职位较低,是因为当时战乱较多,他多次和部队失联,又多次找到部队的原因。
每次找到部队,韩先楚都不拘泥职位的高低,所以显得他红军时职位一直并不高。实际上,他无论资历还是战功,都够得上上将军衔。
有了毛主席的这番话,罗帅才重新拟定了韩先楚的军衔。在55年大授衔的时候,韩先楚被授予了上将军衔。
对他来说,这个军衔来之不易,但却是实至名归。
而在此后的评衔工作中,罗帅的态度更加谨慎。但因为高级将领缩编的原因,还是有个别将领确实被低授了。
不过总体来说,第一次授衔还是圆满完成了。
参考资料新中国首次将帅授衔始末,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,2020-09,徐平我军将帅首次授衔内幕,史海存真,宗荷,2005-12新中国首次将帅授衔,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,2010-01,毅军
铁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