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网湖北新闻9月25日电 (梅慈宇 张昭龙)初秋时节,漫步在枝江市问安镇陶家湖畔,清澈的湖水中鱼儿追逐嬉闹,长空水鸟啼鸣实盘配资,岸边草木葱茏,十里稻浪滚滚。不远处的荷花广场上,几位老人正在悠闲散步——这幅“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”的画卷,正是陶家湖美丽乡村建设结出的硕果。
陶家湖片区曾面临“水不畅、村不靓、业不兴”的困境:水网联通尚未形成,生态水位保证率常年不足60%,水质难以稳定达标,长期徘徊在V类,特色产业带动较弱,土地碎片化严重,群众绿色生产生活意识未完全形成,人居环境满意度不高。
改变,始于一场从“治水”到“美村”再到“兴产”的系统建设。陶家湖片区把改善水环境作为突破口,以污染源为“点”、渠道为“线”,推动整个片区“面”的改善。先是退垸还湖2940亩,又整治了13.76公里湖岸线,推进化肥、农药减量增效和畜禽养殖粪污集中收集处理及综合利用,将入湖渠道郑家井十里长渠、覃家山村主排渠全都清淤疏浚干净。对水网沿线450余户居民实施“三水共治”,采用“厌氧池+人工湿地+渗滤管系”工艺,处理后的尾水回灌农田,既解污染之困,又添灌溉之利。如今陶家湖水质稳定在Ⅳ类以上,以前浑浊的湖水变成了能洗菜、能灌溉的“幸福水”,湖边休闲赏景的人也多了起来。
展开剩余63%如今,陶家湖片区垃圾分类、卫生厕所覆盖率都达到了100%,每个村的积分超市成为环保“助推器”,村民正确投放垃圾就能兑换洗衣粉、卫生纸等生活用品,主动参与环境整治的热情愈发高涨。10.41公里的入户路通过村民主动参与建设,以前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,电动车能直接开到家门口。37个湾组文体小广场、8条健身步道建起来了,晚上跳广场舞、散步的人络绎不绝。“垃圾分好类能换东西,出门是平平整整的水泥路,晚上还能去广场跳跳舞、走步道,这日子越来越舒心!”代家店村村民谢远德说。
产业兴旺激活乡村动能,多元业态撑起群众“致富伞”。陶家湖片区锚定产业发展核心,将农耕产业与文化资源深度融合,构建起“农+文+旅”特色鲜明、效益显著的产业体系。与中化农业MAP技术服务中心合作打造育秧基地,以标准化、智能化育秧技术为支撑,为周边农田提供优质秧苗,从源头保障粮食生产效率与品质。将散农田整合改造为连片高标准农田,实现规模化、集约化种植,不仅破解了土地碎片化难题,更让粮食产能稳步提升。
同时,陶家湖片区积极推广“托管服务”模式,农户一个电话就能完成对田地管理。而在特色产业与文化联动上,关庙山遗址承载着深厚的史前农耕文明,陶家湖片区以此为纽带,在关庙山村依托独特气候与土壤条件打造了100亩星空蜜瓜果蔬基地,大力发展星空蜜瓜种植产业,“周末带着孙子来摘蜜瓜、看遗址,中午在农家乐吃个饭,舒服得很!”来自宜昌市区的张阿姨说。
更让人暖心的是,陶家湖的蜕变,离不开每一位村民的参与。覃家山村搞人居环境整治,村民们自发打扫房前屋后,还自愿认领果树;代家店村编村规民约,大家一起商量垃圾分类、沟渠管护的法子;就连村里的文化节,也是村民们主动参与演节目,“非遗文化周”活动现场热闹非凡。“现在村里环境不比城里差,大家一起干事,日子越过越有奔头!”代家店村村民谢良栋笑着说。
如今的陶家湖,稻香阵阵、湖水清清,村庄美、产业旺、村民乐。这片古老的土地,正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笔,续写着乡村振兴的新故事。未来实盘配资,这里还要打造国家智慧农业示范区、陶家湖农文旅示范区,相信日子会像湖边的稻穗一样,越来越饱满,越来越红火。(完)
发布于:北京市铁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